近期,邮政主管部门对新邮采取了扫码出入库管理的措施,引发了广泛关注。
这项新规初衷虽好,旨在打击倒票现象、维护集邮市场秩序,保护集邮者的权益,但在执行过程中却暴露出不少问题。
作为集邮爱好者和行业观察者,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探讨。
扫码管理初衷良好
新邮扫码出入库制度的实施是为了应对当前集邮市场的混乱局面,尤其是针对一些卖大户和倒票行为的打击。

过去,集邮市场中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不正当手段囤积邮票,造成了集邮者的利益受损,影响了市场的正常秩序。
可以说,这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不法行为的有力遏制,旨在维护一个公平、公正的集邮环境。
然而,光鲜的外表下,问题也悄然显现。
新规实施后,虽然短期内似乎看到了积极的效果,但从基层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,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却不容忽视。
基层执行的困境
首先,新邮的品相管理面临挑战。
扫码制度目前只在小型张和大版张层面执行,单枚邮票尚未纳入管理之中。
然而,出入库的流程却需要经过多个环节,工作人员需要两次操作,显著增加了工作负担。
在夏季的高温天气下,邮票频繁被翻动,如何保证新邮的品相成为一个难题。
尤其是在操作过程中,工作人员是否能始终佩戴手套,是否能够保持新邮的完好,都是未知数。
新邮的数量庞大,即便工作人员的业务再熟练,也难以确保每个细节都得到妥善处理。
其次,新的扫码流程无疑增加了前台工作人员的压力,也引发了客户的诸多不满。

邮票首发时,总是人满为患,集邮者们期待能尽快拿到新邮。
然而,扫码制度的实施却使得工作人员不得不逐枚进行扫码,操作复杂而繁琐,等待时间也随之增加。
这样的政策不仅未能提升服务质量,反而加剧了客户的焦虑和不满,显现出政策在实际操作中的不周全。
顶层设计的缺失
更为重要的是,现行的顶层设计尚需完善。虽然新邮扫码制度的初衷是好的,但一刀切的政策很难适应各地实际情况。
笔者认为,这项制度的执行范围应该限制在国家到省、市一级,对于区、县的基层单位而言,实施扫码管理则显得多余。
基层售邮的工作人员在面对海量邮票时,扫码的管理手段不仅无法追溯邮票的去向,反而可能导致管理上的困扰。
好的政策需要因地制宜,不能简单地套用统一标准。
政策制定者应该从实际出发,充分考虑基层员工和集邮者的声音,给予他们更多的灵活性与适应性。
更重要的是,如何在确保集邮市场正常秩序的同时,尊重和倾听来自基层的反馈,才是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。
总结与反思
在对新邮扫码出入库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中,我们看到了对市场秩序的良好期望,同时也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作为集邮者和行业参与者,我们不能只看到政策实施的表面效果,更应该关注其背后的实质,尤其是基层员工和集邮者的真实体验。

新邮的管理不能仅仅依靠一刀切的政策来完成,而是需要多方位的沟通与合作,倾听来自每一个角落的声音。
只有这样,才能确保集邮市场的健康发展。面对当前的管理挑战,邮政部门应积极采纳建议,适时调整措施,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适应性,从而让集邮者真正受益。
因此,在你我共同期待集邮市场日益规范的同时,如何让每一位参与者的声音被听到,如何在管理中找到平衡点,成为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。
新邮的未来,不仅在于管理的制度,更在于每一个人的参与与努力。
文章转自公众号 邮币之家 柳熙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