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,《楚辞》以其独特的楚地文化特质,成为中国邮政2025年特种邮票的重要选题之一。这套即将于4月23日发行的邮票,全套6枚分别选取屈原《离骚》《九歌·国殇》《天问》《九章·橘颂》及宋玉《九辩》中的经典诗句。对于原地集邮爱好者而言,邮票原地的选择既要遵循集邮理论原则,又需深入挖掘《楚辞》的历史文化内涵。
原地集邮的核心在于关联性,一是与邮票主题的直接关联,二是与画面元素的间接关联。以此为据,《楚辞》特种邮票的原地可从文本编撰地、作品创作地、作者生平地三个维度展开考析。
从文本编撰角度,西汉刘向在汉成帝河平三年(公元前26年)奉命校勘宫廷藏书,将战国至汉初流传的楚地诗歌汇编成《楚辞》十六卷,这一过程发生于西汉都城长安(今陕西西安)。尽管刘向原书已佚,但其作为《楚辞》最早辑录者的历史地位,使西安成为邮票原地的重要坐标。现存最早注本《楚辞章句》由东汉王逸编撰,据《后汉书》记载,王逸为南郡宜城人(今湖北襄阳宜城),其注本成书于豫州任上,因此河南与湖北襄阳亦应纳入原地范畴。

湖北宜城·现存最早注本《楚辞章句》编撰地
就作品创作地而言,屈原诸篇的创作背景与地域关联尤为关键。《离骚》作为楚辞代表作,其创作地学界多倾向于楚怀王时期的汉北地区(今湖北荆州、天门、应城一带)。司马迁《史记·屈原列传》记载屈原“忧愁幽思而作《离骚》”,结合诗中“临睨旧乡”等句,可推断此作于屈原被疏远后迁居汉北期间。《九歌·国殇》与秦楚丹阳之战(公元前312年)直接相关,屈原在流放汉北途中目睹丹江流域古战场遗迹,于河南淅川岵山附近创作了这首追悼阵亡将士的挽歌。


湖北秭归·屈原故里
《天问》的创作地主流观点指向汉北宜城。屈原在此任三闾大夫期间,受楚宗庙壁画启发,以"书壁而问"的形式创作了这部奇崛之作。《九章·橘颂》的创作地则存在争议,早年创作说认为此诗为屈原青年时期在故乡秭归(今湖北宜昌秭归县)的自励之作,而流放时期说则主张成于湖南溆浦。结合诗中“生南国兮”的地域指向及“年岁虽少”的自我表述,秭归作为创作地的可能性更大。
宋玉《九辩》的创作地则与作者生平密切相关。据考,宋玉于楚顷襄王二十一年(公元前278年)被贬至云梦泽(今湖南常德临澧县),在此期间借悲秋主题抒发怀才不遇之情。临澧县道水河畔的宋玉城遗址,正是其创作《九辩》的历史见证。
此外,屈原与宋玉的纪念地亦应纳入原地范畴。屈原纪念地以湖北武汉东湖屈原纪念馆与湖南岳阳汨罗江最为著名,而宋玉故里湖北襄阳宜城与湖南临澧宋玉城,同样承载着后人对这位楚辞大家的追思。

湖北宜城·宋玉故里

湖北武汉·屈原纪念馆
综合上述考析,《楚辞》特种邮票的原地可梳理为:
1.西汉刘向《楚辞》编撰地陕西西安;
2.东汉王逸《楚辞章句》成书地河南及湖北襄阳;
3.屈原出生地湖北宜昌秭归;
4.宋玉出生地湖北襄阳宜城;
5.《离骚》创作地湖北汉北地区;
6.《九歌·国殇》创作地河南淅川;
7.《天问》创作地湖北宜城;
8.《橘颂》创作地湖北秭归;
9.《九辩》创作地湖南临澧;
10.屈原纪念地湖北武汉与湖南汨罗;
11.宋玉纪念地湖北宜城与湖南临澧。
这些散布于荆楚大地的文化坐标,犹如散落的珍珠,通过《楚辞》特种邮票的发行串联成链,既展现了楚辞文化的地域广度,又体现了原地集邮的学术深度。当集邮者从这些原地寄出首日封时,方寸邮品便承载了千年文脉的流转,成为文化传承的特殊载体。正如古语所云“和羹之美,在于合异”,楚辞文化的多样性与集邮文化的包容性,在此得到了完美的交融与呈现。
文章来源:专题邮声 作者:苏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