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听说过没?2023年7月15日,中国邮政在经历了整整13年的沉寂后,终于带来了《成语典故(三)》特种邮票。
这可是该系列的第三套邮票啊!这消息一出,不少集邮者兴奋不已,纷纷聚焦这个长久以来被遗忘的系列邮票。
可是,这背后,藏着多少无奈与期待呢?
系列邮票的漫长等待
首先,让我们谈谈什么是系列邮票。
简单来说,就是那些在名称中带有“第x组”字样的邮票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许多本应统一的系列却因长时间未发行而逐渐失去了热度。

大家想想,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-<水浒传>》系列邮票在1987至1997年间发行了五组,而《成语典故》系列却隔了整整13年才等来新一组。
谁能理解这种等待的焦虑?集邮者们不仅希望看到更丰富的邮票选择,更渴望一种连续性和连贯性,这样才能真正享受收藏的乐趣。
设计风格的多样性与不统一
再说说设计风格的问题。
你看,这个系列的每一组邮票的设计者都不同,风格也就千差万别。
这样一来,集邮者要想从中找到统一感,简直比大海捞针还难。
比如,《红楼梦》系列第一组的写意风格与后面的工笔重彩风格对比,几乎让人怀疑这是同一个系列的邮票。
好在后面的设计风格趋于一致,总算给集邮者们留了一丝喘息的空间。
可想而知,邮票的设计不应只是个别艺术家的随意发挥,而应是一个精心规划、细致入微的过程。
没道理让集邮者在每一次购买中都要猜测下一组的风格吧?
无序发行带来的焦虑
再聊聊那些“突然变身”的邮票。
在最初发行时并不显得是系列邮票,几年后却悄然推出第二组,让人一时之间陷入迷惑。
就像1984年的《猛禽》,到2014年才又来第二组,时隔30年,集邮者们心中那份喜悦早已烟消云散。
试问,这样的系列发行,谁还会热衷收藏?

集邮不仅仅是为了邮票本身,更是寄托了收藏者们对文化的热爱与追求。
大家期待着一套完整的系列邮票,这是对收藏的尊重,也是对文化的尊重。
当一个系列邮票的发行周期被无限延长,甚至停滞不前时,不仅打乱了集邮者的收藏计划,更是在无形中剥夺了他们的期待与权利。
未来的期待:规划与设计的必要性
希望未来的邮政能在系列邮票的规划上做出更合理的安排。
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?或许需要在选题、设计风格、发行节奏等方面进行深思熟虑的统筹,尽量确保风格的统一与系列的完整。
像古典名著系列和二十四节气系列等,都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示范。
集邮者们在追求的,不仅仅是那几枚邮票,而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与传承。
设想一下,如果邮票的发行能够在5年内完成一个系列,保持风格一致,大家的收藏热情会不会因此而高涨?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,我们更需要一种慢下来、专注的体验。
别让集邮者们在等待中白了头,最终却连个系列都没见到完结。
难道,我们不应该为他们的热爱和期待提供一个合理的出口吗?
集邮的乐趣在于收藏的完整性与连贯性,大家一起期待着未来的系列邮票能够如期而至,让我们一起欢呼吧!
文章转自公众号邮币之家 柳熙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