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,邮政行业再次面临了市场困境。
尽管一些集邮爱好者仍抱有希望,期望新邮的发行量能有所收缩,避免过量发行带来市场萎缩,但事实却再次证明,市场上的新邮发行量依然远超预期。
不断打折的邮票和一度跌破面值的设计方案,揭示了行业内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。
今天,邮政发行方不愿减量,造成了市场的不良循环,迫使邮票价格跌入“打折”怪圈。
发行量过高,市场遭遇冷遇
邮政发行方不肯减少邮票发行量,导致市场饱和。
2025年的新邮数量远超市场需求,过多的邮票涌入市场,反而造成了价格的暴跌。

例如,《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》邮票,尽管题材具有一定意义,但由于设计一般、题材有限,价格一度跌破面值。
这种局面无法避免地让收藏者对未来的投资信心大减,市场热度降至冰点。
问题的核心在于,发行方舍不得减量,哪怕市场冷淡,也想通过发行量的保守保持短期利润。
结果就是,一场“打折”的风波席卷了整个市场。
不打折,反而不正常
如今,打折已成邮票市场的“常态”,如果邮票不打折,反而显得格外异样。
以前,集邮者还能期待新邮能涨价,然而现在,即便是设计精良的邮票也难逃价格暴跌的命运。
邮政发行方对价格下调并不感到痛苦,因为大版邮票的成本较低,可以通过增发大版来获利。
邮票打折对他们来说,并不影响整体的收益,反而能在短期内通过销量拉动盈利。
然而,这种短期盈利换来的却是市场生态的进一步恶化。
过度依赖大版邮票的策略,使得邮政行业的整体发展方向愈加模糊。
扫码出库,细节执行成死穴
邮政为限制囤货,尝试实施扫码出库这一举措,旨在控制邮票流入市场的速度。
然而,这一操作繁琐且无法高效执行。
基层人员的压力增大,集邮爱好者也对这一新措施抱怨不断。
事实上,邮政完全可以通过简化流程、提高效率来提升集邮体验。
数字化的推进不应成为繁琐手续的借口。
问题的根本不在于技术的落后,而在于内部机制的混乱和执行力的缺失。
邮政若不改革这一环节,邮票市场的困境将只会加剧。
市场困境,呼唤系统性改革
邮政目前的困境,暴露了发行策略、内部机制和市场需求之间的严重错位。
通过单一的减量策略、技术性调控是无法恢复市场活力的。
要想真正实现市场复苏,邮政必须对“发行-流通-使用”链条进行系统性改革,重新构建健全的市场机制,确保市场的健康发展。

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,更是一个关乎生态平衡的深刻议题。
随着老龄化和数字化浪潮的双重夹击,邮政业必须创新,找到在新时代下的生存之道。
邮政的现状提醒我们,市场的持续发展依赖于合理的政策和科学的执行。
即便面临困境,邮政也不能放弃对市场生态的修复与改善。
未来的邮票市场,将只有在改革的推动下,才能迎来真正的复苏。
文章转自公众号邮币之家 柳熙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