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2023年10月的邮政新邮预定会议上,一款“本票型年册”亮相。
与传统年册不同,这款年册将邮票直接印制在内页,融合了邮票和年册的设计理念,力图吸引集邮爱好者并推动市场发展。
然而,市场并未如预期一样火爆,反而出现了违约率高、价格下跌等问题。
这的背后,折射出邮票市场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,尤其是市场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失衡。
摇号引发的市场波动
这款本票型年册原计划通过摇号发售,限量6万套,其中5.5万套通过摇号发放。

然而,首轮摇号中,2.5万名获得资格的人选择放弃领取,违约率高达45%,令人震惊。
第二轮摇号虽然中签率提升至69.71%,但结果仍未能挽回市场热度。
发布后的市场反应同样不如预期,发行价298元的年册,现如今竟以266元的价格交易。
如此大的跌幅,不禁让人怀疑,邮政这一创新是否真能满足市场需求。
需求错配,市场失灵
为什么如此高溢价的纪念品会迅速“跳水”?根本原因就在于市场需求的错配。
在这种限量供应和摇号机制下,许多消费者并非真正的集邮爱好者,而是为了“捞一笔”而参与摇号。
也有不少人只是看热闹,摇到之后并没有实际需求,导致了大量的弃领行为。
这不仅加剧了市场的混乱,也让邮政的发行计划失去了应有的意义。
毕竟,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的是与实际需求匹配的供给,而不是人为制造的“饥饿营销”。
按需定制是解决之道
面对市场上不断暴露的这一问题,按需定制显然是更为理性的选择。
如果邮政能转向按需预售,消费者可以直接根据需求下单,避免了摇号带来的资源浪费和虚假需求的干扰。

通过全额预售并设置合理的退款机制,消费者和邮政公司都能从中受益。
避免了摇号带来的过度炒作,也能满足真正收藏者的需求,简直是一举两得。
总结:创新与市场的平衡
本票型年册的失败并非创新的错误,而是市场供需关系的不匹配所导致的结果。
在未来,邮政若能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,合理调整发行方式,或许能打破目前市场的尴尬局面。
毕竟,创新是必要的,但创新的成功需要与市场的需求密切对接。
取消摇号,实行按需定制,也许才是邮票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。
文章转自公众号 邮币之家 柳熙云